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,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      
摘要:
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中国文学研究,在中国学者中引起广泛争论,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件。顾彬的文学研究之所以形成一个话题,不仅在于其鲜明的观点,更在于其背后体现的文学史观。这是一种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及现代的对话,其间交织着中西、古今、文学与非文学的维度。顾彬的意义不在于他提供了怎样的具体洞见,而在于打开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叙事空间,启发我们从不同视角反思我们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写作。然而,由于顾彬本人西方立场的偏见和对中国文学生长环境的隔膜,其文学史观叙事不可避免存在各种误解乃至谬误,这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和反思的。为此,本专栏特约几位专家对顾彬文学史观进行评析,希望在对话和辩论中澄清文学史观,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走向深入。陈剑晖教授剖析了顾彬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三个标准和参照系:一是欧洲的经典作品,即世界性参照系;二是外语水平;三是语言的驾驭能力。顾彬试图从语言、形式和个体精神三方面叙述中国当代文学,但因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异质化文学,所以他找不准方向,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评价尺度和依据。当然,也应看到,顾彬的“现代性叙述”范式对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亦有借鉴作用。罗振亚教授认为,顾彬秉持的“世界性眼光”的实质,是用欧洲的标准、经验和审美来要求中国当代文学。顾彬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》因西方中心思维作祟,在不自觉中贬低了20世纪中国文学,并存在大量的“误读”和“偏见”。它在屏蔽一些作家作品的同时,对另一些作家作品的阐释为后来者的再解读构成遮蔽。但顾彬以“世界性”眼光看待、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,又暗合了中国文学持续发展的需求,问题的关键是要�
推荐文章
文学史观的转变与多民族文学教学
多民族文学
教学
困境
方略
文学史观
尺度
文学史观的转变与多民族文学教学
多民族文学
教学
困境
方略
文学史观
尺度
内容分析
关键词云
关键词热度
相关文献总数  
(/次)
(/年)
文献信息
篇名 顾彬文学史观评析——剑走偏锋与理解之同情——评顾彬的文学史观
来源期刊 中国文学批评 学科 文学
关键词 文学史观 顾彬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 西方文学
年,卷(期) 2017,(1) 所属期刊栏目
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0-79
页数 10页 分类号 I209
字数 语种
DOI
五维指标
作者信息
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
1 陈剑晖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77 249 9.0 11.0
2 罗振亚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1 0 0.0 0.0
3 贺仲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1 0 0.0 0.0
4 刘毅青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1 0 0.0 0.0
传播情况
(/次)
(/年)
引文网络
引文网络
二级参考文献  (0)
共引文献  (0)
参考文献  (0)
节点文献
引证文献  (0)
同被引文献  (0)
二级引证文献  (0)
2017(0)
  • 参考文献(0)
  • 二级参考文献(0)
  • 引证文献(0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0)
研究主题发展历程
节点文献
文学史观
顾彬
20世纪中国文学
中国文学研究
中国当代文学
中国文学批评
中国现当代文学
西方文学
研究起点
研究来源
研究分支
研究去脉
引文网络交叉学科
相关学者/机构
期刊影响力
中国文学批评
季刊
2095-9990
10-1314/I
16开
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-1
82-346
2015
chi
出版文献量(篇)
424
总下载数(次)
2
总被引数(次)
621
论文1v1指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