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,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      
摘要:
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,淮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强寒潮天气,对公路、铁路交通和湖上作业安全等造成较大影响。通过对此次寒潮的天气背景、影响系统以及降水和大风降温成因的分析,得出以下结论:这次秋季强寒潮属小槽发展型,其冷空气入侵路径属中路型。冷空气爆发分为两个阶段,并表现出不同的天气特征:第一阶段,冷空气主体偏北,冷锋过境时主要表现为降水,而第二阶段,冷空气主体加强南压,副冷锋过境时主要表现为降温和大风。寒潮爆发前西伯利亚大低压发展维持造成强冷空气源,当环流形势背景发生调整,乌拉尔山暖脊的发展、经向环流的加强,致使横槽生成,极地冷空气进一步补充,形成了强大的冷高压、锋区和冷平流,是造成这次寒潮降温的主要原因。持久较强的冷平流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和强变压,以及高层急流区所产生的动量下传,是导致出现持久大风的主要原因。另外,700 hPa水汽辐合和500 hPa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动力、水汽条件。
推荐文章
大同地区2010年首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
强寒潮
环流形势
物理量
忻州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
寒潮天气
天气系统
强降温
寒潮大风
忻州
甘肃临夏地区一次扬沙与强寒潮天气诊断分析
沙尘
寒潮
触发成因
天气诊断
临夏
甘肃
一次强降温天气分析
寒潮
冷锋
数值预报
内容分析
关键词云
关键词热度
相关文献总数  
(/次)
(/年)
文献信息
篇名 淮北地区一次秋季强寒潮天气的诊断分析
来源期刊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学科 地球科学
关键词 寒潮 大风 冷平流
年,卷(期) 2012,(2) 所属期刊栏目
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7-85
页数 9页 分类号 P458.122
字数 语种
DOI
五维指标
作者信息
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
1 沈伟 8 18 2.0 4.0
2 赵燕华 11 17 3.0 4.0
3 张莹 27 21 2.0 4.0
4 丘文先 8 1 1.0 1.0
5 尹君 4 2 1.0 1.0
传播情况
(/次)
(/年)
引文网络
引文网络
二级参考文献  (0)
共引文献  (0)
参考文献  (0)
节点文献
引证文献  (0)
同被引文献  (0)
二级引证文献  (0)
2012(0)
  • 参考文献(0)
  • 二级参考文献(0)
  • 引证文献(0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0)
研究主题发展历程
节点文献
寒潮
大风
冷平流
研究起点
研究来源
研究分支
研究去脉
引文网络交叉学科
相关学者/机构
期刊影响力
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
半年刊
16开
1991
chi
出版文献量(篇)
234
总下载数(次)
1
总被引数(次)
573
论文1v1指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