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,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      
摘要:
将碳纳米管部分掺入石墨材料中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,二者形成许多纳米级微孔,为锂离子提供了更多的嵌入脱出空间,使可逆容量得以提高,而且碳纳米管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,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,避免了石墨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孤岛效应.结果表明,这种掺杂材料的首次可逆容量为341.8 mA·h/g,循环1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率为94.5%.
推荐文章
不同形貌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嵌锂性能研究
碳纳米管
化学气相沉积法
模板法
Ni-Mg-O催化剂
多孔Al2O3模板
碳纳米管电化学储能的研究进展
碳纳米管
电化学储氢
电化学储锂
电化学电容器
化学处理对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储锂性能的影响
多壁碳纳米管(MWNTs)
电化学储锂
锂离子蓄电池
4A碳纳米管及相关结构的嵌锂特性
碳纳米管
锂嵌入
锂离子电池
电子特性
电化学特性
密度泛函计算
内容分析
关键词云
关键词热度
相关文献总数  
(/次)
(/年)
文献信息
篇名 碳纳米管和石墨在电化学嵌锂过程中的协同效应
来源期刊 应用化学 学科 化学
关键词 碳纳米管 石墨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
年,卷(期) 2001,(4)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
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9-271
页数 3页 分类号 O646.21|TB383
字数 2067字 语种 中文
DOI 10.3969/j.issn.1000-0518.2001.04.003
五维指标
作者信息
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
1 陈栋梁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46 514 13.0 22.0
2 梁奇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15 201 7.0 14.0
3 张伯兰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17 631 12.0 17.0
4 于作龙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90 1588 23.0 35.0
5 瞿美臻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55 909 16.0 29.0
6 李志杰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16 284 7.0 16.0
传播情况
(/次)
(/年)
引文网络
引文网络
二级参考文献  (0)
共引文献  (0)
参考文献  (3)
节点文献
引证文献  (97)
同被引文献  (77)
二级引证文献  (665)
1994(1)
  • 参考文献(1)
  • 二级参考文献(0)
1995(1)
  • 参考文献(1)
  • 二级参考文献(0)
1999(1)
  • 参考文献(1)
  • 二级参考文献(0)
2001(0)
  • 参考文献(0)
  • 二级参考文献(0)
  • 引证文献(0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0)
2002(2)
  • 引证文献(2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0)
2003(5)
  • 引证文献(5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0)
2004(13)
  • 引证文献(4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9)
2005(24)
  • 引证文献(3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21)
2006(39)
  • 引证文献(4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35)
2007(27)
  • 引证文献(8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19)
2008(52)
  • 引证文献(14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38)
2009(53)
  • 引证文献(11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42)
2010(46)
  • 引证文献(6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40)
2011(50)
  • 引证文献(5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45)
2012(34)
  • 引证文献(2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32)
2013(64)
  • 引证文献(5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59)
2014(72)
  • 引证文献(3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69)
2015(65)
  • 引证文献(6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59)
2016(63)
  • 引证文献(5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58)
2017(54)
  • 引证文献(7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47)
2018(48)
  • 引证文献(4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44)
2019(38)
  • 引证文献(2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36)
2020(9)
  • 引证文献(0)
  • 二级引证文献(9)
研究主题发展历程
节点文献
碳纳米管
石墨
锂离子电池
负极材料
研究起点
研究来源
研究分支
研究去脉
引文网络交叉学科
相关学者/机构
期刊影响力
应用化学
月刊
1000-0518
22-1128/O6
大16开
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
8-184
1983
chi
出版文献量(篇)
5741
总下载数(次)
10
总被引数(次)
46901
论文1v1指导